程怀銮作品《谄谀者宜惕》、《“善下斯为大”》、《歌舞声中听民声》选登
作者: 程怀銮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安徽日报 点击数: 1962 更新时间:2013/5/21 16:21:27

 

谄谀者宜惕(金台随感)

2013048  来源: 人民日报

怀銮

  人都知溜须拍马的谄谀之风不好。概括起来说,阿谀奉承有三大危害:一是使被谀者听不到真话,看不到实情,见不到真面貌,听到的、看到的全是一片莺歌燕舞,最终偏听则暗,判断失误;二是使被谀者个人的“爱好”,成为拍马者的“突破口”,渐渐全面沦陷,失去理智;三是谄谀者可能处处受到袒护,变成好人受气、小人得志的局面,把人际关系弄得复杂、紧张,污染风气,败坏作风。

  谄谀,实际上是一种欺骗。它之所以有市场,根子还在听任甚至享受谄谀者身上。因为喜欢人奉承,就必然有人投其所好。而谄谀者为何要谄谀?原因很简单,是看中其手中的权力,背后的利益。如此,一旦权力退去,利益散尽,谄谀者也就吸完了给养,鸟雀般散去而又忙着谄谀下一位去了。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个下邦人姓翟的,起先当廷尉(最高司法官)时,宾客来往极盛,把大门都堵塞了,罢官后,则大门外可罗雀。后来,翟公官复原职,又当了廷尉,宾客们又准备前往巴结,翟老先生便在门上写了二十四个大字:“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番话,对人情世态的分析,真是再透彻不过了。也足以说明“谄谀者不忠”,“谄谀者宜惕”的道理。“谄谀在侧,善以障塞,则国危矣”,这是古人对历史和世态的经验总结,对今天来说仍很有现实教育意义。

  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对谄谀者要提高警惕,因为奉承是一种麻醉剂,不仅麻醉人的大脑神经,更会腐蚀人的灵魂,使人失去理智甚至良知。如此可解书中为何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意思就是,迎合、奉承的人再多,也顶不上一个敢讲真情说实话的人宝贵。

  

 

善下斯为大(金台随感)

20130218  来源: 人民日报

怀銮

    俗话说“大王好见,小鬼难缠”,意思是见到高官大官大多都和善客气,见到不大不小的官员,他们反而趾高气扬,官腔官调,令人难以接近、接受。此话虽然有点偏颇,却道出了一个理,“善下斯为大,能虚自有容”。

  一次,周恩来总理去外地视察工作,飞机着陆后,他同机组人员一一握手,表示感激。此时,机械师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总理和其他同志握手后没有马上离开,就站在机械师身后耐心等待,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机械师忙完工作后转过身来,发现总理竟然站在身后,不禁大吃一惊,忙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您在等我!”总理却笑着说“我没有影响你的工作吧?”随即紧紧地握着机械师满是油污的双手,令这位机械师和在场的人感动不已。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种“善下”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优良作风,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无时不滋养着我们党的干部,代代传承,令人欣慰。由此,令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事。一天,在皖南山村公路陡坡上,有两位农民兄弟拉着两辆满载农产品的板车在爬坡,猝然后面来了一辆小轿车,当司机同志准备按喇叭催促时,车上一位官员说:“不要催,下去推一把”,三位干部下车把前方两辆板车推上了坡,前后也不过十多分钟,这两位农民十分高兴地与他们握手言谢。“催一催不如推一推”,此事虽然过去几年了,但“干部推板车”的故事一直在群众中流传。这表明百姓对有“善下”之心的干部是念念不忘的。

  “善下”,就是眼睛要向下,眼要看到实情,心连着百姓。这是一种美德,一种胸怀和境界,体现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官德、学识、见识和人品。对组织而言,“善下”更是一种凝聚力和战斗力。

  可惜,这“善下”的优良作风和官德,在有些干部心中渐渐流失了。有的干部所关心的是地位、权力和金钱,对上,两眼眯笑,巴结谄媚,对下,两耳不闻,闻而不听;有的干部,一提升到领导岗位,腰身变粗,架子变大,对下属不亲,对同事疏远;有的干部没叫他官衔,马上变脸,甚至找茬刁难。有一种不良风气尤其不可小视,每逢年过节,部属都要向其领导登门拜年,部属不去拜年不行,去了礼轻也不行,如有哪位部属不去拜年或礼轻了,那就没有好日子过了,不是被弄去坐“冷板凳”,就是提升没份。

  “善下”与“善上”,虽只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一个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品行。这种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但影响很坏,它损害了组织形象,玷污了同事关系,压制了人的积极性,严重妨碍了党的工作。为什么有的干部惟有自己,没有一点“善下”的良知呢?讲到底还是心里有没有群众的问题。能不能“善下”,这不仅是个人问题,是官风问题,更是一个组织的形象问题。

  从政以德,是我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优良传统,是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为官者的道德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社会或地区的整体道德水准。“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为官只是一时,做人才是一生。德是做人的根本,有了这根本,才能谈得上善待他人,善待部下。

国以民为本,人以德为先。当今,我们国家把民生放在头等重要位置,免除农业税,免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杂费,实行低保、养老保险、医保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这是德政、善政的范例。一个国家要兴旺发展,民众是根基,爱民、惠民根基才牢固。

 

 

歌舞声中听民声

2013-03-22 来源: 安徽日报

怀 銮

在人们的印象中,歌舞似乎是艺术家们的专利,而今不同了,不少民众也成了能歌善舞的行家里手。

近年来,出行到了合肥、杭州、南京等大中城市,跑了宣城、黄山、宁国等市县,只觉所到之处的广场、公园、湖畔,都充满文化气息。每逢早晚和双休日,哪里有广场、有公园,哪里就有人群,就有歌声嘹亮、起舞翩翩。参与者大都是中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形式上,有腰鼓队、歌咏队、舞蹈队,内容上,有京剧、黄梅剧、越剧、地方剧或广场舞、健身舞、交际舞等等,真乃歌舞满城,笑声朗朗,一派生机勃勃。据了解,这种景象已遍布全国各地,令人可喜可贺。

有人说,歌舞声中听民声。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歌舞声体现了民众安居乐业、国泰昌盛的精神风貌。如果是生活在吃穿无着、居无定所、风雨飘摇的困境中,哪来的心情唱歌跳舞呢?也就是说,民众有了美好幸福生活,才会有好心情,才有那一阵阵高昂的歌声、一支支轻盈的舞曲,越过大街小巷,穿越广场时空,优美动听,悠然自得,似乎把那座座都市、山城,唱得青春焕发,跳得生机勃勃。

民声,给政府有关部门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要加强对群众文化生活的引导和支持,积极为民创造优越的文化生活环境,以更好适应民众的需求。因为群众需要文化生活,文化生活是滋养人的精神元素。一个民族的自觉,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人民群众自觉自发地参与和开展文化活动,一展歌喉,大显风采,抒发内心的感情,用歌声、舞曲来颂扬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这本身就是实现中国梦的一股精神力量。

歌舞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所言:“如果我们把人的发展看做人类生存的整体繁荣,那么文化恰恰就是这种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文化就是这样,看似无用,却大有用。它常常在不经意间给人提供是非、善恶、真伪、好坏的判断标准;在不知不觉中,滋养着人们的人格、精神、风骨和血脉,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有哲人说:“一首优秀歌曲,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人的心灵。 ”从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殿堂,到巴尔扎克、高尔基的文学宝藏,从《红岩》、《青春之歌》的理想之歌,到《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的史诗交响,无不蕴含着震古烁今的思想。所以说,文化是人创造的,更是为人服务的。文化“化”人,艺术“养”心。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文化娱乐活动,也包含着健身、保健之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讲,以文化娱乐来“养心”,更有利于健身、保健。人,一旦有了好心情、好心态,就有利于体魄健康,就会激发人的聪明才智,使人更好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享受美好幸福生活,这是人民群众的追求,更是反映了民心民意。

 

 
版权所有:绩溪文联网 网站备案许可证:皖ICP备13000040号
联系电话及传真:0563-8153972   0563-8153972
联系地址:龙川大道28号行政办公中心D414室 邮编: 245300 投稿邮箱:jixiwenlian@126.com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