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与宿命—红顶商人胡雪岩成功之道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307 更新时间:2023/6/14 10:37:46

他来自徽州

  胡雪岩的家乡究竟在哪里?

  这本来不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但是只因为这位红顶商人的名气实在太大,死后也是余威仍存,又因了近年来各地大肆发展旅游、对外开放名人故里的缘故,“胡雪岩家乡在哪里”,也就变成了一个为各方所争论的问题。

  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实在是太多了,比如“朱子的家乡在哪里”,“诸葛亮的家乡在哪里”,乃至于“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家乡在哪里”,都成了为各个利益相关方所争论的问题。身处争论中的人争得是面红耳赤,而对于身处争论之外的人,多半会觉得这种争论甚是无聊。但对于那些确乎对名人生平感兴趣的有心人而言,这种争论无疑会让人觉得心中茫然,而全然不知所从。对于专心研究名人过往历史的人而言,这种茫然则往往会成为其进一步深入探索的一大障碍。

  关于“胡雪岩家乡所在”这一争论最大的分歧是,有一些人坚持认为胡雪岩的家乡应该是在杭州,而并非是我们一贯认为的徽州绩溪。这样的论点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充分的论据,其所遵循的最大依据与其说是历史事实本身,还不如说是今天浙江人与安徽人相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其心理上所拥有的优势地位。但是,只要稍微有一定的历史常识的人就会知道,在胡雪岩所在的那个时代,论及在诸多领域其心理上所拥有的优势地位,杭州人与徽州人相比,倒是很可能是处于下风的。

  身处各个利益相关方之外的单纯研究者,之所以对“胡雪岩的家乡在哪里”这样一个问题紧抓不放,着实是因为一个人的家乡的确会在他整个人生里头留下极度深刻的印记,成为其整个人生图画逐步展开时无法忽略的图画背景,在他的人生一开始的时候就奠定了他接下来的整个人生的基调。所以我们实在有必要对这位红顶商人的家乡所在,做出进一步的澄清。

  综合各方的观点,翻遍无数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胡雪岩的家乡应该是在徽州绩溪。更准确的说法是,胡雪岩出生于徽州绩溪,并且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而到了十三四岁,也就是徽州人“往外一丢”的年龄,胡雪岩才开始走出徽州,并且最终在杭州定居下来。从此之后,西子湖畔的杭州也就成为了胡雪岩一生兴衰荣辱、魂归梦断的地方。

  ——也就是说,胡雪岩的家乡应该是在徽州绩溪,而其一生之中最主要的活动舞台才是在杭州西子湖畔。

  本书的展开也是以胡雪岩的家乡在徽州绩溪这样一个认识上的前提作为开端的。

  从一首诗谈开去

  游黄山白岳不果

  汤显祖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如今,徽州已是名闻中外的旅游胜地,汤显祖的诗作“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更是成为了徽州的旅游宣传词。如此清妙恬淡的诗句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和巨大的诱惑,披上了朦胧面纱的徽州也因此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梦境。

  那么,“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真的是描写徽州的优美景物的吗?如果不是,那它表达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亦即公元1598年,在徽州休宁县榆村的水口山上矗立起一座雄伟的七层宝塔--辛峰塔,这是时任光禄寺丞的休宁富商程爵对已去世两年的歙籍故相许国感恩戴德而建造的。也就在这一年,汤显祖的光辉剧作《牡丹亭》写成,树立起一座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世人在为《牡丹亭》的艺术魅力叹服的时候,也许不知道,没有许国,就没有大剧作家汤显祖,也就没有《牡丹亭》。

  许国(1527~1596),歙县人,明代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隆庆六年任日讲官,为太子朱翊钧授课。他讲课很有一套,深得太子的好感。朱翊钧即位后,许国即升任右寿坊进右赞善,此后一步步青云直上。

  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许国奉旨主持会试,汤显祖以第三甲第二百十一名赐同进士出身。汤显祖(1550~1616),江西抚川临州县人。中进士后,授南京太常博士,后迁礼部主事。同年四月,内阁首辅张四维病死,吏部尚书申时行继任。申时行是许国乡试的同窗好友。入仕以来,两人政见相合,关系密切。申时行向皇帝推荐许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内阁的二辅。申时行执政,引起群臣的一片反对声。先是许国的歙县老乡、御史江东之等人联名上疏,接着吏部尚书杨巍也响应。这时,许国不能袖手旁观,于是站出来为申时行辩护。这样一来,自己也成了众矢之的……许国在内阁8年,没有一年清静,他惶恐、愤怒、心灰意冷,先后6次申请退休,最后都因皇帝挽留而作罢。不过,上书的言官们,也降职的降职、流放的流放。

    万历十八年,对皇帝来说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头。四月,被视为国家粮仓的湖广发生饥荒,民不聊生,饿殍遍地。六月,京城一带又发生灾害。七月,青海的蒙古火落赤部进犯临洮。洮州副总兵李联芳全军覆没。接着,总兵官刘承嗣又败。朱翊钧十分恼火,把这一切都归咎于谏议官,说他们没有从接连发生的日蚀星变上预测灾祸,给他们停俸一年的处分。汤显祖不服气,上书皇帝,认为责任在辅政大臣申时行、许国,是他们窃权欺蔽,排斥异己,箝制言路。汤显祖言词激烈,说辅臣用朝廷的俸禄培植个人势力,结党营私,没有廉耻可言。朱翊钧见奏章后大怒,当即把汤显祖贬为海南徐闻县典史,两年后迁浙江遂昌知县。到万历二十年,更将汤显祖削职为民,汤显祖从此家居近20年,始终未被起用。

  汤显祖对宗师许国一直耿耿于怀。在《牡丹亭》中的杜宝和阴曹胡判官这一阴一阳两个人物身上,就寄寓着对他许国的冷嘲热讽。杜宝官同平章军国大事,在宋朝是副宰相,和许国的官位相当。杜宝的迂腐、昏鄙、顽固不化的封建官僚特征,和汤显祖眼中的许国如出一辙。“注湿生,牒化生,准胎生,照卵生……威凛凛人间掌命”(《牡丹亭•冥判》)的胡判官,等于是汤显祖奏议中指责申、许操百官生死予夺大权的图解。不过,汤显祖在《劝农》一折中,又美化了杜宝,在《圆驾》一折中借杜丽娘的嘴,说胡判官的地狱还没有朝廷的仪仗可怕。这些,则体现了汤显祖的矛盾心理,他贬损恩师许国,不是为了泄私愤,是因为政见不合。而许国主考会试时,从数千名考生中遴选出300多名,可见他对汤显祖的文章是认可的。对这个来自宋朝名相王安石家乡的汤显祖,在进入仕途后,应该说他是认真考察过的。出于自己的政见,也出于知人善用,他不希望汤显祖去步王安石的后尘。因为“意气慷慨”的汤显祖毕竟没有王荆公那样的雄才大略;内忧外患频仍已经病入膏肓的明朝,也不是北宋熙宁年间;而明神宗朱翊钧,虽然和宋神宗赵顼一样贪财,但远没有赵顼的开明。张四维的前任首辅张居正推行过“一条鞭法”的小改革,为朝廷生财有道。死后多年,朱翊钧翻脸不认,还派人查抄张家,枉死一家数口,亏得许国暗中关照,才幸免灭门之灾。汤显祖如果得势学王安石,结局一定会更惨。许国主观上排斥文才横溢、能做学问的“章句之徒”,客观上却成全了他们的事业。他无情地阻塞了汤显祖的仕途,却促成了汤显祖在专长方面的发展。许国改变了汤显祖的人生轨迹,使他成为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同时却又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创作的《牡丹亭》,树立了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千古不朽的戏剧丰碑。历史上有些事是这样地巧合:英国莎士比亚(1564~1616)和中国的汤显祖同时在天各一方铸造了戏剧巨制,又在同一年辍笔辞世。这两座分别隆起在欧亚两端的高峰,成为世界文化中的奇观。

  汤显祖对许国的态度,集中表现在一首五言绝句中:“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游黄山白岳不果》。唯恐他人不明白其用意,又特地作序曰:“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汤显祖是万历二十六年(1601)解职回抚州临川原籍的,而许国早在万历十九年(1591)就退休回到徽州故里。友人吴序劝汤显祖到徽州去晋见许国,以消除隔阂,时过境迁,只要许国肯对皇帝说句话,就能改变自己的困境。诗句“黄白”,明指黄山、白岳(齐云山),暗喻黄金白银,即官位俸禄,汤显祖没有听从,所以说“无梦到徽州”。如果把这首诗当作是汤显祖对徽州风光的赞美,那就是一种误解了。

  从这首诗,我们能够得到这样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到了明朝后期,徽州在中国的政治经济领域内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势力,在徽州的黄山白岳之间,藏有无数的“黄金白银”——要求荣华富贵,那就要到徽州去。

  而我们的主人公胡雪岩,他出生在晚清的徽州。

  家乡在徽州

  “命运”是一个带有很强的神秘主义色彩的词汇。一个人的命运通常由什么来决定呢?

  排除掉“上帝”以及各方鬼神的存在,摆脱掉“宿命论”的困扰,我们相信:一个人的性格最终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那么一个人的性格又是由什么来养成的呢?

  我们相信:一种行为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养成一种性格,而一种性格最终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说到底,是从那最是细微的某个行为开始的。而人的行为又是怎么做出的呢?

  排除掉先天的生理条件上的差异,因为那实在不是我们所能加以掌控的。留下来的,对我们个体行为影响最大的,便是我们所生存的具体的环境——所以研究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他所生存的具体的自然社会环境便成为我们决然不可忽略的因素。

  而我们知道,胡雪岩的家乡在徽州绩溪,他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奠定了他接下来所展开的整个人生图画的图画背景。

  那么作为胡雪岩家乡的徽州,提供给胡雪岩的是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呢?

  乡愁,就像是一碗陈年的老酒——上世纪60年代初,漂泊了近半个世纪的胡适总是常常叨念着自己的家乡——徽州。在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那本《胡适口述自传》中,第一章的标题就是“故乡和家庭”,而接下来的第一句就是“我是安徽徽州人”。在书中,胡适描述了很多关于家乡的事情。对于徽州的山山水水,这位儒雅的徽州人总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徽州,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即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

  但是,如果你认为徽州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徽州事实上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是由这“一府六县”所孕育出来的,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而最终形成的一个地域文化体系——徽州文化。

  万山丛中的徽州原来只有很少的山越人居住,他们彪悍尚武。然而到了东晋以后,这里的一切就都发生了变化。地处中原的五大古都,历来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中心。所以每当遇到政权更迭的动荡年代,中原的大族往往举族南迁。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唐末五代的安史之乱,以及两宋之际的靖康之乱,形成了历史上三次大的迁徙高潮。由于山重水复、易守难攻,徽州也就成为中原士族十分理想的避难场所,最终使这里成为了中国封建时代罕见的移民社会。

  当年那些失去特权的中原大族,惊魂未定地踏上徽州这片陌生的土地时,在感怀身世飘零的同时,却是已经在为后世子孙构筑未来的生活了。为了保存在战乱中侥幸存留下来的血脉,这些中原士族聚族而居,一姓